close

blog1007.png

工作之後,決定開始記帳,這才注意到在美國的生活開銷真的比台灣高很多,以下就來分享一個月生活的基本開銷以及額外花費:

image

*以上$代表美金,NTD新台幣

1.住(月租、額外服務、房屋保險、水電費、網路費)

租房大約占月開銷的1/3,還不包括其他零零總總的服務,之前跟同學合租2B2B總共是$1450,一個人差不多$725+額外服務,一個月也要付$800,所以現在搬出來住我也盡量找便宜一點,$1000左右的房租,畢竟房租是基本開銷,如果住起來都差不多,選便宜一點是最好。一般美國房子有分Apartment跟House。Apartment就像台灣的社區型住宅,有統一的管理中心,也有提供許多服務,包括健身房、游泳池、活動中心等等,另外每個月除了房租,還要交垃圾處理費、害蟲管制費、收信收包裹服務費,有點像繳社區管理費的概念,如果自己沒有洗衣機烘衣機,也可以跟社區租。還記得上一個家因為沒提供洗衣機,所以跑到社區公共洗衣區洗,沒想到第三次洗衣服的時候衣服就被偷了,整個悲劇,後來就每兩天在家手洗衣服,衣服到後來都發霉,現在搬到這個家有自己的洗衣機烘衣機真的超感動。

再來就是在家用的網路,用過AT&T跟Spectrum的網路,用起來其實都蠻順的,平常用的流量不多,所以不太會出現網速慢的情形,目前辦的AT&T 1000方案還能免費看HBO,不過我只看了一集冰與火就轉回Netflix了,畢竟訂閱了Netflix還是要用。之前跟同學辦的AT&T方案是每個月繳$50,現在一個人用是一個月$59.99,雖然多了$10但想到他們有提供HBO就還好。再來就是房屋保險,之前住的兩個家,社區管理員都沒要求房客要交租房保險證明,但這次住的家就要提供,租房保險是為了保障房屋財產如果遺失能夠得到理賠,因為平常其實用不太到,所以就選了個最低的保費。

水電費的部分,水費是直接加在每月房租,電費的話就要另外找公司處理(但之前住的兩個家都是社區提供,電費加到每月房租),我找的是4Change energy,因為比價過後覺得是比較符合個人用電需求的方案,所以就選了這個,看了上個月的帳單差不多一個月用了$313kwh的電,電費是$49美金,跟之前與室友住的時候差不多。再來是電話費,目前還是跟著一開始來美國一起加入的電信群組繳家庭費用方案,不過後來因為有些同學回國,群組目前是4個人,每個人每月大約繳$28。

2.衣(Amazon, Athleta, Asos, Nordstorm, Oldnavy, H&M, forever21)

其實每月治裝費不多,主要是因為之前衣服被偷之後,所以就在網站買了一些衣服,美國有很多快時尚服裝店,賣的是平價多樣商品,也常常會更新新品,有時候遇到網站周年慶打折也會買到很便宜的商品,Athleta主要賣的是運動服飾,因為上個月加入健身房,就買了一些運動褲、上衣等等,穿起來非常舒適,當然價格也不便宜,一件運動褲好像就要$80。有時候周末會去住家附近的Allen outlet逛逛,那邊也有很多服裝店,比如Columbia, GAP, forever21等等),另外Nordstorm算是一個整合所有衣服品牌的集合商,常常在網站上逛了一個小時還是不知要買什麼。上衣大約落在$15~$50,褲子大約$30~$100,但如果想要省錢的話,一個月是可以不用買衣服的,因為現在都WFH,根本也沒什麼出門的機會,好像也就不需要太多打扮XD

3.食(Costco, Walmart, Tomthumb, Central market, Kroger, Hmart, 99ranch, Mitsuwa, 85.c)

身為一個吃貨,每個月也花很多錢在食物上,自從搬到華超附近之後就很少去一些美國超市購物了,美國超市賣的東西主要是新鮮蔬果,符合西方人的飲食提供的食材,華超和韓超有提供很多亞洲食物,舉青菜來說,青江菜、高麗菜、白菜都是美超沒有的,青菜水果的價格也很平價,大概就是台灣買菜的價格,除非一些非當地食材或較貴的食物,肉類的話Hmart的品質應該是最好的,或是Tomthumb, Kroger提供的現切肉類的品質也不錯,價格看肉品是什麼,如果只是雞胸肉2塊大概$10以內,海鮮類的話,如果買15顆干貝可能就要$15 16塊,牛奶雞蛋優格還是去美超買比較划算,種類也比較多,因為美國喝牛奶或是烘焙的人很多,氣泡水或水也會去美超買,跟台灣不太一樣的是,台灣超市好像很少出現氣泡水,但美超幾乎都會有一整個氣泡水區,提供各式不同口味的氣泡水,一整箱12罐大概是$10幾美金,也算是相當平價,零食的部分,因為還是習慣亞洲的零食,我都是去Hmart或99買,價錢也跟台灣差不多,意外的是台灣似乎出口很多零食到國外,一般我們知道的千層酥、蜜蘭諾、海苔蘇打餅、鳳梨酥等台灣零時,這邊都買的到。

大概一周會有一次大採購,買多的話可能會到$100,少一點的話$70,平日小購物就是$15~$20,偶爾跟同學聚餐可能$25~$30,然後去85度c買麵包飲料可能$10,所以如果算一個月兩次大量採購$200,兩次小量一點採購$140,加上額外食物開銷算$20*2+$25*2,每個月食物開銷大概是$430~$500之間。

4.行(車險 + 車位租金 + 加油 + 定期維修 + 緊急支出)

在美國沒有車等於沒有腳,所以去年11月就去買了人生第一輛二手車,殺價到稅前$13000,稅後$15000買入,說到這台車真的有很多故事可說,這台是2017 Ford escape二手車,已開39000miles,當時看carfax的時候都沒什麼問題,結果去年12月回台灣一個月之後,車子就沒電發不動,修車廠說除了電池要換新之外,車子皮帶也磨損的很重,需要換新,所以當時就花了$100多美金換電池跟皮帶,結果今年7月的某天下午車子又突然發不動,找來保險公司配合的拖車公司幫忙接電,對方又說電池該換了,才過大概半年電池又壞,但今年3月初其實已經去檢修過了,沒想到又要換電池,好像又花了$100多美金,還好這次的電池是interstate的,品質比較好也有3年保固,至少下次如果再沒電可以免費換新,7月那次沒電讓我有點擔心這台車的狀況,剛好車子剛過40000miles, 就去維修廠做全面檢修,好像又花了不少。

今年1月2月天氣很冷的時候,輪胎胎壓又有問題,還好去某家輪胎公司補氣,對方沒收費,雖然知道有些地方可以免費充氣,但我不太會,所以請人家打氣,當然還是要給點小費比較好。關於輪胎,在補氣之後幾個月,車子螢幕又顯示輪胎有問題,今年3月檢修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維修廠說是因為輪胎上刺了一根異物,然後又幫我換了輪胎,總之從買車到現在維修費加上換新設備的錢大概就花了$500美金吧。這還不包括每個月要交的車險,根據每個人身分背景職業的不同保費都不一樣,記得去年剛開始寶還不懂要買甚麼保險,就選了一個要交$200的方案,結果同學說不需要交這麼多錢,重新quote之後變成一個月$100多,後來因為今年疫情開始沒什麼開車保費開始下降,現在每個月只要繳$55美金的車險,算是省了不少。所以就拿這多出來的$50租車位,因為新家的露天車位不多,加上最近要回台灣一個月,覺得車子占用公用車位太久不太好,也擔心在露天經歷風霜雨淋對車子不好,所幸租個一個月$50的車棚停車位就放心多了,那個位子就不會有人要用,要停多久都行。

再來是加油,德州油錢跟其他州相比便宜很多,記得疫情期間好像一加侖才1.9多吧,之前去德州公路旅遊,偏遠小鎮的加油站才1.79,真的超便宜,好像加州就貴很多,每加侖油價平均為4.14元,平常如果每天開,大概兩周過後,油錶就會掉一格,我都在這格附近就去加油了,身為一個膽小的人,每次都很怕開到一半沒油。加滿一個差不多是$9 $10美金,如果去Costco加會更便宜。

5.育(Medium + Adobe Illustrator + 程式書)

自從開始申請美國研究所,為了增加能見度就開了Medium帳號,後來發現Medium真的是一個很好學習新知的管道,不管是什麼領域幾乎都會有一個專欄是特別收錄某個領域的文章的,比如有資料科學版、各式程式語言都有各種專欄,某些大神可能也會有自己的專欄,所以研究所當時在做各式專案、作業,到現在工作需要用到特殊知識都是在Medium上跟著不同作者的操作步驟學習而來,但有一點就是如果沒有買Medium會員,每個月只能看幾篇文章,超過一定的量就沒法閱讀,所以Medium會員算是為了工作學習的一種必要支出吧。AI的部分是因為之前大學時期有學過電繪,當時因為是系學會的美宣組長,所以用過AI畫了不少海報,現在有時候寫部落格或是做一些專案就會需要AI,周末也會花一些時間學一些電繪技術。書籍是買程式的書居多,比如Python, JS, nodeJS, PHP等,其他小說會用Kindle下載來看,因為程式的書比較複雜,有時候會在上面寫筆記,所以就會買紙本,一本原文書大概$30~$60都有。

6.樂(Netflix + Spotify + 健身房)

平常沒事喜歡看韓劇,Netflix 推薦機制真的做得很好,看過一部韓劇之後,之後推薦的韓劇都是差不多類型的,每次都會一部接一部看,每月大約$10其實也還好。工作或是做一些靜態的事情的時候就會習慣聽Spotify,從開始用到現在已經加了100多首歌到個人音樂清單,因為重複聽了好幾遍,現在一首歌結束就大概會知道下一首是什麼。工作之後覺得每天坐在電腦前面缺乏運動,所以9月加入了健身房,當時因為現場簽約,價錢壓到每月$40,每周固定去三天,一個月差不多去12次,等於一次大概$3.3,為了身體健康這筆錢覺得蠻值得的。

7.其他(醫療保險 + Google 100GB + 緊急支出)

在美國如果沒有保醫療保險,看醫生的費用是相當高的,之前在學校有保學校提供的保險,工作之後,就要自己找保險公司,公司也答應會在試用期過後支付員工的醫療保險,每個月根據含括項目的不同,有些人如果只保最基本的項目,可能一個月只要$50,我同學保了很多項目,像是牙醫、眼科,就是在保險期間可以免費看牙醫跟眼睛,但保費就非常高,差不多$300,我保的部分就沒有這些,但有包括最近的疫情險,基本的項目等等。Google容量的部分,因為自己平常習慣把電腦的東西同步到雲端,隨著東西越來越多,就需要更多空間存放,所以買了100GB,現在竟然已經用到50幾GB,看來要刪掉一些不用的東西了。另外如果遇到一些緊急情況,比如車子拋錨,意外之類的,可能當月就會有些緊急支出,當然沒有是最好的。

以上就是在美國一個月的花費明細,個人感覺因為美國是一個高度資本主義的社會,所以這裡能想到的任何產品、服務都有許多廠商互相競爭。比如租房,通常電在台灣就是國營事業,台電供應全台灣的電,但在美國,電力公司就有好幾十家可以選,每家提供的方案也都不同,根據家裡一般用電多寡可以選擇不同方案,保險公司更是不計其數,各種保險,車險、房屋險、醫療險,不像台灣大部分都是銀行底下分支的保險公司,也是因為這樣多選擇,很多事情都得自己處理,也都要花時間研究哪種是最符合自己需求的方案。

現在一個人住一個月差不多要花到$3000美金(當然有很多開銷是可以省下來的),但基本上一個月很省的情況下也要花大概$1500~2000吧,所以如果收入沒有高於這個數字,真的很難在美國存錢,薪水也有很大一部分拿去繳稅了QQ,雖然美國薪水普遍較高,但考慮到物價跟支出,真的沒法存太多錢,就是各有各的好壞吧,不管是在台灣工作還是美國工作,省錢或是把一部份拿去投資,還是能夠慢慢存錢的,希望將來能存錢買一套房子,然後分個10幾20年還房貸。

arrow
arrow

    龍眼的歡樂人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