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原理》威廉.詹姆士︰「想要某項特質,就表現出你好像已經具備了。」
戲劇家蕭伯納:「我們不是因為老而停止玩樂,而是因為停止玩樂才會變老。」
正能量心理學這本書可說是顛覆傳統對心理學的定義,一般我們對於想要改變某個事情,可以是改善憂鬱、改善悲觀、達成某項目標都是以「大腦影響行為」的方式解決。比如只要心裡一直想著我會成功,就會改變行動,做出會影響成功的行為而成功。但是這本書提出一個完全不同的想法,就是「行為影響思維」,只有改變自己的行為才能帶動大腦的想法,進而達成想要改變的目標。
這本書不只運用理論的方式闡述其論點,也在每章背後加入小測驗或實作活動讓讀者能親身體驗所謂的行為影響大腦,可說是一本工具書。為了舉證詹姆士的理論,作者用了非常多的舉例來解釋這種「裝假成真」的道理,幾乎每一句話每個假設都有兩三個過往實驗可以背書,證明了這個理論的可靠性。所以接下來想根據每一個篇章所提到的論點加上親身經驗來驗證這些理論是否有其道理。
1. 情感 Emotion
微笑讓人瞬間快樂,皺眉心情馬上難過起來。最有名的例子莫過於印度孟買的家庭醫生瑪丹.卡塔利亞(Madan Kataria)發明的微笑運動。在1990 年代,他號召幾個人對彼此講笑話讓對方笑,因為大家都很開心所以他決定下周繼續,而這個團體也逐漸成長,到現在創立了全球最大的大笑社團。由於剛開始大家都是講笑話讓大家發笑,但是笑話有用完的一天,所以卡塔利亞想知道:大家在沒聽笑話下哈哈大笑,是否也可以獲得同樣效果(瞬間變得快樂)?大笑社團的成員決定假裝聽到好笑的笑話並大笑片刻,結果很多人都意外地開心起來,這就是所謂改善臉部肌肉影響腦袋的例子,也就是說依照笑的程度不同,快樂程度也會不同。最常見的例子就是運動讓人快樂,因為運動會釋放讓人感覺良好的賀爾蒙:腦內啡,尤其是跳舞這類大量肢體動作的運動,書中也提到韓國慶北大學教授找來學生,分為做有氧、伸展、嘻哈舞及滑冰四組,結果以跳嘻哈舞的人快樂程度居冠。為什麼呢?因為表現出快樂的樣子可以讓人更愉悅。
Dr. Madan Kataria 的微笑治療運動 ↑
2. 愛情 Love
史丹利.沙奇特(Stanley Schachter)博士提出,當你和有魅力的人(你心中所想的理想另一伴條件)在一起,你可能會感到心跳加快,但是大腦判斷告訴你那是欲望使然。就像你看到雲霄飛車後心跳加速,你知道自己在遊樂場中,於是感到興奮,與看到雲霄飛車,變得興奮,於是心跳加速不同。這種追蹤表情與行為進而確定自己的感受的身體感知理論延伸了詹姆斯的情感理論。因此,如何追隨真愛?就是創造出讓人心跳加速的環境。德州大學兩位心理學家去主題樂園訪問搭雲霄飛車前後的遊客,給他們看女性的照片,評估照片中的女性的魅力,那些搭過雲霄飛車的人會把手心冒汗誤判為熱情的徵兆,因而覺得那位女性特別有魅力。所以想跟曖昧中的對象出去玩,盡量選擇充滿刺激感的地方,比如主題樂園、看恐怖片等會比靜態活動更能激發愛情的火花。
另一項有趣的理論是,假戲真做是真的嗎?是的,一個人不是注定和某人在一起,任何人只要表現出相愛的樣子,幾乎能愛上彼此,現實中像是布萊德.彼特和安潔莉娜.裘莉以及韓星宋仲基和宋慧喬都是演出戲劇後愛上彼此。那麼單身的人要怎麼提高別人喜歡你的機會或是提高速配約會成功的機率呢?答案是表現出覺得對方很有魅力的樣子。有個實驗可以解釋,速配約會的場合中,男生坐一邊,女生坐一邊,當做完一些活動後,每個人要幫對方寫上姓名和對方這個人有趣的資訊的名牌,活動內容有凝視對方、牽手、交換秘密、一起達成目標。最後發現凝視對方並分享祕密能讓速配約會成功機率提高到 45%。
這章結尾因此提到,裝假成真在愛情裡指的是:表現出戀愛的樣子可以點燃愛火;鼓勵陌生人牽手、碰觸手腳調情,會讓人萌發愛意;讓結婚多年的夫妻重溫剛交往的甜蜜感會讓對方再次出現難以抵擋的魅力。愛情無法改變一切,但改變行為卻可創造全世界最渴望的情感。
布萊德.彼特和安潔莉娜.裘莉 ↑
3. 心理健康 Mental health
行動是絕望的解藥。詹姆士認為如果行為創造情緒,那麼全身癱瘓的人應該感受不到情緒。心理學家喬治.侯曼(George Hohmann)在一間醫院工作,他找來脊椎受傷的病人,詢問病人在受傷前與受傷後對恐懼的頻率有何不同,結果發現脊椎受傷的部位愈高,身體能動的部位愈少,愈難感受情緒,同樣像是打肉毒桿菌的女性,因為臉部表情變僵硬,也抑制了情緒的產生。詹姆士與佛洛伊德那種用砸枕頭、大喊大叫的情緒釋放方式不同,他認為大吼大叫並非紓解之道,反而會讓人更憤怒。傑弗瑞.戈德斯坦(Jeffrey Goldstein)訪問看完美式足球賽的球迷,發現無論比賽輸贏,觀眾感覺攻擊性增強了,反之如體操類較靜態的活動反而沒感覺,因此證實平靜的活動能給人平靜的感覺。
以上是所謂行動創造情緒的例子,那麼面對憂鬱要怎麼用行動克服?憂鬱者的行為通常是躲避或閃躲,透過沉浸在過往回憶,迴避思考未來,為了避免這種惡行循環,心理學家彼得.盧溫森(Peter Lewinsohn)發明行為激發法,鼓勵憂鬱者參與他們迴避參加的活動,比如約朋友喝咖啡聊天增加與人活動的時間。事實上,這種方式在 2006 年華盛頓大學宋娜.狄米真(Sona Dimidjian)的研究獲得證實,他們招募兩百位憂鬱症病患,分成四組,分別以抗鬱鬱藥物、服用安慰劑、接受認知治療及行為激發方式治療。結果顯示行為激發的效果與服用憂鬱藥物的效果一樣顯著。這讓我想起在老人安養院養貓貓狗狗能讓老人家開心的例子,因為老人家能跟他們互動並得到回報,老人的憂鬱起自於失去親友陪伴的痛苦,於是寵物就取代了老人的兒女子孫,解決老人孤單寂寞之情。
寵物陪伴老人 ↑
4. 意志力 Willpower
哈佛大學的雷昂.曼恩(Leon Mann)對戒菸有著突破性的研究。他讓一群老煙槍角色扮演成需要戒菸的肺癌患者,並讓飾演醫生的演員拿出假 X 光片告訴患者患肺癌,結果在實驗結束,這群受測者慢慢減少吸菸的數量,甚至在結束兩年後比對照組(無角色扮演的老菸槍)少很多。提到意志力還有一點,就是大家常說的減肥,很多人說減重 30 分靠運動, 70 分靠飲食。但是食物的誘惑如此大,要怎麼透過行動影響吃東西的慾望呢?前面提到的沙奇特博士提出,人們決定進食來自兩種訊號,一是來自體內因胃發出訊號覺得餓而吃,二是來自所處的周遭環境。當你看到手錶顯示下午三點,發現是下午茶時間所以跑去零食櫃拿東西吃就是受到環境所影響。沙奇特認為能夠傾聽體內聲音而進食(內在者)的人普遍較苗條,而受到周遭影響(外在者)而吃的人較肥胖。這實驗證明了如果想減肥就聽聽身體的聲音,問自己真的餓了嗎,吃飯時把注意力集中在食物上,才能讓身體意識到因為胃出現飢餓所以大腦認為主人正在補充能量,而不是思考著電視新聞播出的熱門話題。
琳瑯滿目下午茶引人放棄傾聽自我 ↑
在商品過度包裝的社會,很多時候,食物常會被商人定義成一種風潮,比如來到某地一定要吃某樣食物,什麼節日一定要吃什麼美食,與他人聚餐一定要去咖啡廳吃個早午餐,這些進食行為說實在是不必要的,身體根本不需要這麼多負擔,也不會因為這個食物拍起來特好看而提升個人價值,或是嚐過什麼美食因而看起來人生比較豐富,過多的食物只會造成人類肥胖以及食物浪費而已。改變習慣也是行為影響意志力的一種方式,也就是表現出靈活面對生活的樣子。舉例來說,讓減肥的人提前一小時睡、手機關機一天,真能達到減重;遇到困難,交叉雙臂、縮緊肌肉、坐直身子就可堅持更久。
5. 說服力 Persuasiveness
這裡必須要提到之前翻譯的一支影片也有提到的觀點,若想讓對方認同你的觀點,可以在對談時隱約地點頭,表現出好像同意該論點,會讓他人更容易同意你說的話,進一步認同你的想法。韓戰結束後,很多美國大兵即使回到美國,依舊認同共產主義的優越。這是因為共產高層刻意用裝假成真原理來改變美國戰俘的想法。他們讓戰俘寫親共文宣就可以得到獎勵,讓戰俘大聲朗誦親共言論並辯論,使很多戰俘漸漸改變他們對共產主義的態度,同樣地,教孩子每天起床祈禱可以提升接納宗教信仰的機率;考前綁上必勝紅布條或是高喊「我一定可以做到!」可以建立考到好成績的信心。上述是說服他人的方法,如果想讓人感到友善,可以創造一個溫暖的環境,因為溫暖的感覺和安全感通常連在一起,所以讓人感覺友善可以請他人喝一杯熱飲或在冬天的爐火前面談事,會更加有說服力。
讓別人喜歡你的 7 個心理學技巧! (7 Psychological Tricks To Get Someone To Like You!)
6. 自我 Oneself
看完這本書可以隱約發現每一章一定會提到三個字:表現出ˍˍˍˍˍˍˍˍ。因為所謂的裝假成真,就是要我們 fake until you make it,只有表現出來了,才會讓大腦真正意識到你想做的事情,想完成的目標,想解決的困難。因此我覺得不是態度決定一切,而是行為決定一切(行為→態度→思維)。很多時候只要你表現出來一種樣子,成功的機率就佔一半了,因為這就是一種氣勢,別人會因為你所傳達出的魅力,讓他人不用經過你的言語就能知道你是一位有魅力的,值得親近的人。南布列塔尼大學的蓋岡讓一些男士穿上便服或消防隊制服,請他們隨機上街跟女性要電話號碼並邀請喝杯咖啡,結果顯示,男士穿便服,只有 8% 願意給,而穿制服馬上增加為 22%。你有拖延症嗎?有個簡單的方式可以解決,表現出你對該做的事情很感興趣。想增加信心嗎?如果坐著,就往後躺、向上看、雙手交疊放腦後;如果站著,就雙腳平放地面、抬頭挺胸,雙手放桌上。這些都是行為影響自身的例子。
雙手交疊放腦後示意圖 ↑
抬頭挺胸示意圖 ↑
總共 303 頁的正能量心理學真的完全打破過往對於心態影響結果的觀念。一直都不知道原來一個人的行為會很大程度影響人的思想。這本書唯一的缺點是太多舉證,每一個作者想傳達的論點都放入大量的實驗研究和結果,導致讀者會有一點搞不清楚作者真正想傳達的概念是什麼,要重覆看過幾次之後才能大概了解,慢慢拼湊出一個概念,或許作者可以再加入一點親身經驗,或在章節尾聲加入自己的想法可以讓結尾更圓融。總之,這本書對我來說有很大的啟發,雖然比較偏理論,但是這些實驗都非常有趣,值得仔細推敲,也對於之後研究消費者行為模式有很大的影響。推薦對於想改變現狀的你看看如何獲得正能量。
留言列表